pdd也吃「蒼蠅肉」了。
我們都知道拼多多早期賺錢的方式都是收割商家,無論是商家的活動還是商家的一些基礎費用,還有根據平台規則針對商家的一些罰款也是他平台營收的一部分,但是最近超哥有在拼多多的平台上消費也逐漸發現拼多多有些操作其實也很有趣,之前這部分操作都是一些搞店群的人才做現在呢,官方平台這樣操作肯定也有他們的數據作為依靠,再加上官方平台的倍數操作來比一些公司玩店群的更精準,更有數據依靠,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他們是如何操作的。
其實了解電商的夥伴都知道有一種戀群的模式,就是無需自己存貨,早期有一點像688帶貨的一件代發的形式,但是呢,現在拼多多官方也在這樣操作,有的時候一些品牌的旗艦店他們也會承接帶運營的服務,但是這部分的錢好像已經不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會把一些品牌旗下的優質品類也就是熱賣品獨自通過自己的入口做一個品牌熱賣的形式,然後在這個產品的單價上會加個30到¥50的利潤客服呢當然是他們自己的客服,本身平台就是他們自己的,如果你在關注這個品牌的產品的時候,他會首推一下他們的品牌熱賣,如果品牌熱賣的產品,你仔細的和旗艦店相比的話就會發現拼多多官方其實已經在這個基礎上加價了。
早期這可是淘寶電商一些平台都不屑去做的事情,現在他們已經把這一騷操作融入到官方的運營體系當中,當然了,這一招也並不是無法破解,當你關注一個產品提前加入購物車或者用圖片搜同款的時候大概率是可以找著相同品類,但是更便宜的貨品雖然說電商品類都是一分錢一分貨,但是如果你不仔細去對比價的話,是發現不了這個問題的,因為品牌的產品它的質量上基本上是很熟的,沒有多大的售後成本,主要是授權和入口,所以說如果掌握了授權和入口的話,基本上就無成本的賺到了品牌產品的30%左右的利潤。
目前來說,這種操作還是蠻賺錢的,但是超哥個人感覺也不會長久,因為畢竟商家的羊毛被薅完之後再去薅用戶的羊毛等於用戶也發自己的羊毛,平白無故的被薅掉,那麼就會針對所有行業所有產品都有一種戒備性那個時候也就是整個電商市場的凋零時刻。
所以說大家在消費的時候,如果你是非常有錢的話,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如果我說你想一分錢拿到對應的一分貨,那麼還是要貨比三家的,避免衝動消費就好,國家補貼這一活動今年就不搞了,因為好多套路都被商家做壞了,口碑也做不下去了,群眾沒有拿到實實在在的優惠,下次再拿出來套路就沒有人相信了。
原創文章,作者:超哥,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aoneo.cn/zh-tw/archives/3811.html
如果您覺得超哥分享對您有所幫助的話,記得打賞給我😀